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提升工程2.0校本研修方案
為進一步提高我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水平,推動教育信息化,推進教師專業化發展,促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,認真貫徹落實教育課程改革精神,結合我校實際,組織開展教師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技術 應用培訓,特制定本方案。
一、指導思想
為進一步貫徹落實教育部《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/力提升工程2.0的意見》(教師(2021)1號)精神,按照《吉林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.0的實施意見》(征求意 見稿)和“吉林省’提升工程2.0'項目協同實施對接工作會”的相關工作要求,根據專家指導點評意見,結合本校實情,制定我校有效的實施方案。
二、學校信息化基礎條件評估
教學硬件環境:班班通一體機全覆蓋。
平臺環境:學校沒有辦公管理平臺、教學平臺、教研平臺、資源平臺。網絡環境:校園無線網絡全覆蓋。
教師隊伍狀況:學校的信息技術基礎環境條件比較好;教師有一定的信息技術應用基礎。教師隊伍年齡偏大,比較難以接受新鮮的事物,但教師教學經驗豐富;學校生源整體質量較低,可以嘗試應用信息技術的方式作為突破。
三、目標任務
(一)績效目標(一年)
通過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全員培訓,初步建立校本教學資源庫;用好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以及區域教育資源平臺。
分層培訓信息技術,對不同年齡的教師提出不同的要求;強化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應用,不斷改善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。
完善已有的校園網建設,提高管理的質量和水平;開展“智慧校園建設,使管理信息化。
提高師機比例;完善已有的班級信息化教學設施。
加強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,使信息技術融入到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。
(一)愿景(三年)
學生得以全面發展,綜合素質顯著提升。教師具備良好的信息化 素養及能力,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充分整合。學校依托信息化發展形成辦學特色。
(一)制度修改與完善。
1.明確培訓內容,依照教育部頒布的《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 能力標準(試行)》和《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課程標準》。
2.全員培訓采取混合式培訓模式,即“網絡研修 校本研修 課堂實踐成效培訓”
3.加強制度建設,形成評價標準。
(二)激勵措施。
1.建立規章制度,實現全員參與。
2.利用考評促進實效。
3.加大活動開展。
4.將考評結果納入教師考核。
五、研修活動、預期成果
(一)研修活動項目。
完善性項目:開展信息技術應用培訓,并且已經形成了制度;開展了基于數據的學習評估。
突破性項目:開展信息技術優化課堂;開展跨學科教學。
教師專業發展項目: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,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探索。
( 二) 預期成果。
組建“骨干引領、學科聯動、團隊互助、整體提升’’的研修共同體,圍繞學科課程標準、專業教學標準,以問題為導向,以專題研修為抓手,推進相關教學設備和學科軟件應用,開展教學案例研討、課堂實錄分析等信息化教學校本研修。推動教師應用網絡學習空間、教師工作坊、研修社區等,利用線上資源,結合線下研討,打造“技術 創新課堂”,提高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學情分析、教學設計、學法指導和學業評價等的能力,破解教學重難點問題,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,助力學校教學創新。
六、教師研修的關鍵能力點
學科教研組擬研修能力點、使用的軟件技術、擬嘗試創新教學模式。